close

(5/23)

最近阿賢賢逛逛有關動漫、玩具相關產業知識,探討為何在台灣總不成氣候? 總是無疾而終? 市場太小? 人才不多? 教育問題? 在所有的討論文章中,阿賢我預估一下90%的討論文章中都是在談我們沒辦法做因為怎樣怎樣怎樣!!! 在這些問題探討之前, 大家冷靜想一想真的是如此嗎? 還是我們絕大部分的人只顧眼前利益不願意為長遠的目標紮實耕耘成長。現今台灣的社會已經從10年前高度勞力密集電子代工業,快速轉變成需要高度人才整合的服務業的時代,雖是如此但台灣人的思維仍然停滯在過去代工的思維, 多少工時多少成本, 多少人多少開銷,幾碗麵中幾塊肉等專注於非專業的芝麻綠豆小事中。有多少人會從 花多少心思,能創造多少價值的角度來看,

一個商品的價值決定於市場中獨一無二的程度,以及所帶來的附加價值有多少,簡單來說商品的設計元素與使用者心靈契合度的多寡而決定其受歡迎的程度。

阿賢多年前從事於電子代工產業, 其實各位有所不知,平板電腦在2001年時就已經開發出來,並在市場中賣了不長的時間,隨後創造出許多奇怪又不合消費者的商品出來, 比如: 桌上型螢幕電腦,桌上型筆電,筆電型準系統,小筆電,電子書等等很奇怪又不太好用的產品, 所以現在蘋果平板電腦其實不是一個新商品,那有人就好奇問了,為何台灣許多的電子公司設計這麼多產品, 為何還是被一顆蘋果打敗???!!!!以阿賢曾經多年從事電子業的行銷經驗分析, 其實蘋果跟一般電子大廠最大的不同之處,其將消費者的眾多需求整合並設計出所需要的產品,一般台灣電子廠訂定規格為第一要務,誰能規格最多,規格最便宜誰就是市場贏家,簡單來說先將商品做出來再來對消費者洗腦使用它。在這邊阿賢想問問大家? 各位家中的電腦裡面的功能你到底用了多少? 有多少的功能你知道? 有多少的功能到你家的電子商品壞了都不知曾經存在過? 是的!!!我可以說大家花了一 堆冤妄錢買了永遠用不到的東西。這就是長久以來, 台灣設計商品是以商品角度看市場,而不是因消費者需要甚麼我們把它創造出來。 這兩者的差異真的很大。~~

(5/24)

代工以及品牌之爭在台灣有如油和水般的互不相容, 代工業的榮景回溯到30年前台灣電子業起飛的年代,家家戶戶幾乎全民啟動作代工, 很多家庭主婦想賺更多的錢, 就到生產線上作組裝員, 一天三班制, 大家好不快活,記得阿賢剛出社會的時候, 還是一家電子公司的菜鳥工程師, 每次輪到我去看生產線上試產時, 就會看到許多歐巴桑快快樂樂的坐在生產線上等著開工, 大家聊著家中大小事, 看到年輕的工程師都會問你有沒有女朋友之類的話, 我家誰誰的女兒可以介紹給你,那時的產業型態因台灣的工資便宜, 幾乎只要是工廠, 每家都會有做不完的訂單, 也就是全民要賺錢, 人人有錢賺的地步。

但是,經過這幾年的變化, 現在就連中國沿海一級城市的人, 都不願意從事勞力密集的代工產業,按照現在中國薪資結構來分析, 從去年年中至今, 已經大幅成長有30%之譜,有人或許會不服氣的說, 因為他們薪資低當然漲幅高,這句話沒錯但中國許多企業主已經將未來國家發展策略轉向高附加價值的服務業以及文創產業,甚至公開表示代工業就交由台灣的公司來做, 因為台灣人最擅長做這樣的工作。 阿賢先不在這評判到底代工業是否是未來仍須走的方向, 記得我說的台灣引以為傲的電子業吧,以目前台灣市場上所看到品牌電腦, 品牌商的利潤至少30%以上, 代工業的利潤目前最新已經從5%降至3%,在市場上最明顯的兩大集團htc、鴻海就可知道, 台灣未來要何去何從?

話題轉回動畫產業,這樣代工模式的思維依然像揮之不去的噩夢一般影響台灣, 在探討目前台灣的動畫產業前, 我們應該先認識一下什麼叫動畫,他跟電影業有和不同? 動畫產業包含了哪些? 如何稱得上專業? 動畫業是否可獨立自身於其中,並與其他產業毫無關係?? 

阿賢淺見認為動畫其實是將現實生活中無法藉由真實的人事物表現出來, 運用繪畫技巧呈現出來的一種商品模式, 簡單說現實中人演不出來用畫的表現出來,那跟電影有甚麼不一樣? 阿賢認為動畫、電影其實是同樣的一種產業,兩者都是運用視覺藝術創造出來的一種感官商品。一個好的動畫、電影需具備甚麼樣的條件?

1. 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 讓觀眾心靈的契合產生共鳴。(哈利波特小說)

2. 完善的造型規畫: 依照其人物特性作不同的造型設計。(鋼鐵人)

3.宣傳包裝: 依照市場定位做適當的產品宣傳包裝。(海角7號)

4. 音樂規劃: 運用音符的搭配呈現, 讓動畫、電影的靈魂共鳴度提升。(熱舞線上)

5. 周邊商品的開發: 運用開發周邊商品賺取可觀的利潤效應: (迪士尼)

以上條件缺一不可,就以現在台灣的狀況來說, 未來的電影以及動畫產業在台灣的發展並不樂觀,簡言之市場獨缺整合資源的人才, 你可以輕易找到很會畫的專業人才,很會用電腦動畫軟體的人,許多會做造型設計的人,許多會做公仔設計的人,很會做音樂的人,但是就是缺整合的人才將這些資源作完美的調配及運用,達成電影或動畫商品最佳化的目標。道理很簡單,一切都是起因於台灣產業過度集中,而過度集中的電子業又僅僅想做代工業,賺取勞力的工錢。

(5/25)

一天阿賢將自己珍藏的"年輕的槍"國產漫畫又再回味一番, 那真是當時的一顆明日之星,每本書後面都有作者林sir的製作感言, 仔細閱讀後發現, 雖然時空不同, 但是居然講的事情卻是相同, 比如說: "因為景氣不好, 連載漫畫不願意再支援年輕的槍連載", "因為日本漫畫業規模較大, 台灣市場小無法跟對方比", "因為某位工作人員離開, 造成工作進度延後", 因為跟某出版社合作如何, 決定做怎樣的改變".....等等。

阿賢我想要說的是, 台灣的產業從過去20年經濟發展的頂端到現在, 已經產生了非常嚴重的結構性問題, 在探討這問題前, 就先看看對岸的香港, 香港應該比台灣小得多吧, 為何對方的漫畫、電影、玩具設計,其實台灣都望其項背,是台灣的創作人才不夠嗎? 台灣的公司資金不足嗎? 還是根本性台灣社會對這樣的產業其實就是已經產生了觀念偏差。 

台灣的創作人才不足?   在台灣的藝術創作、歌曲創作、插畫、散文小說家不乏許多是世界知名創作者。

台灣公司資金不足? 許多在台灣的公司隨便一個投資案就上看幾百億新台幣。

以阿賢的分析, 台灣社會對動畫產業的觀感, 應該是主宰這國內動畫產出市場無法興起的主要因素, 父母親對於玩具、漫畫、卡通、遊戲的印象總是停留在玩這些東西是會影響功課的萬惡之源, 更別說是要從事這樣的工作。社會的觀念無法接受,有才能的人無法得到實質或心靈上的資助,企業對於這樣"七頭咪呀"也相對的不感興趣, 所以單憑創作者個人的力量去發揚台灣的動畫產業,成效是很有限的。這也就是阿賢所分析的,台灣社會對於產業的認知已經產生了結構性的問題,問題還非常嚴重。

以下是歸納出來的結構性問題:

1.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不會念書的孩子,在學校總是得到最少資源的一群,有其它才能的孩子,總是被遺忘的一群。最近有一篇報導, 一群年輕人將自己心愛的改裝車作展示,台灣社會從未將這技術當作正當職業看待, 認為這群人永遠是飆車族不入流的一群人。試問國際知名的超跑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不要懷疑就是集合這些高級技術人員,加以整合創造出來的,我們能說他們都是飆車族嗎? 阿賢大膽的分析,很多偏差觀念, 是不了解其中所存在的價值而造成。 

2. 眾人追逐快速致富,投機風氣濃厚。曾幾何時電視打開很多都是教你怎樣選股票,好聽是教你怎樣理財,說穿了只不過是想要不勞而獲快速致富。 當他跟你說一切都很好賺時, 你要冷靜想一想, 每個都賺那誰賠錢? 永遠記住一句話" 天下沒白吃的午餐"。

3. 人人都想要當老闆, 卻忘了團隊合作組織作戰的重要性。在世界的舞台要與人一較長短,是靠團隊的合作打組織戰,而不是個人單打獨鬥。

4. 眾人悲觀的冷眼旁觀,對未知的一切採取觀望、觀望、再觀望。

(5/26)

阿賢在這點出以上的問題無非希望大家能正視, 為了下一代著想以及讓這國家社會持續進步, 我們必須站出來為此發聲並貢獻自己的力量, 讓這搖搖欲墜毀滅性的結構性問題能盡早解決, 真的讓未來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一個人的力量雖然有限, 但集眾人之智盡眾人之力,所有的問題將會迎刃而解。  

(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WINBASE  的頭像
    TWINBASE

    TWINBASE DIY 的手做創意部落格

    TWINBA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